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徐乐名字解说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徐乐名字解说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大家如何评价公孙衍先任秦相攻魏,后任魏相合纵攻秦的行为?
在中国的历史上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,也可以这样理解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两面性。就像袁世凯,他为了当皇帝暗中和日本签下了丧权辱国的《二十一条》,但另一面,他也为国家***做了考虑,《二十一条》签订前,袁世凯已经在与日本的交涉中保住了大量的国家***,也在名义上维护了国家的统一(袁世凯一死中国马上陷入军阀混战)
今天,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公孙衍,对于他的评价,也不能单单去认定他是某一类人,而要通过辩证的思维去理解他。
在才华方面,公孙衍的才华可以说不输给同时代的纵横家张仪,甚至要更胜一筹。他的成名之战便是作为秦国统帅面对自己的母国下手,斩首魏军八万,使秦国成功占据河西之地,迈出了东出坚实的一步。
当他离开秦国后,公孙衍更把他的才华展现的淋漓尽致。先后出任魏国和韩国的丞相,并且游说山东各国,最终促成五国伐秦。同时,公孙衍极具战略眼光,即使是西部小国义渠,也没有忘了把他拉入合纵大军中,最终使义渠成为刺入秦国的一把尖刀。可惜各国之间虽名义结盟,却各怀鬼胎,公孙衍数载辛苦,化作一场空梦,无奈退出了历史的舞台。
但是这依然不能抹去公孙衍的才华,文能游说各国成合纵,武可金戈铁马定河西,相比较只会用些鬼蜮伎俩的张仪,说实话,我更喜欢文武双全的公孙衍。
虽然公孙衍才华横溢,但是人无完人,被世人称为“犀首”的公孙衍在为人处世上却显得有些庸俗。
首先,你作为魏国人,在母国不受重用,可你公孙衍却跑去死敌秦国那里帮着打自己的祖国,还占领了战略要地河西,使整个魏国在战略布局上转为被动,也成为秦国东出大业的一个转折点。
其次,公孙衍虽然不是贵族,却拥有贵族公子哥的一个坏毛病——使气任性。当魏国来贿赂你时,你照单全收,可当这丑事被揭露时,你不引以为耻却把自己被冷落的结局完全归咎于秦国的刻薄,这确实有些说不过去。
公孙衍,魏之阴晋人。曾仕魏,任犀首,人因以犀首称之,好象这就是他的本来姓名。《史记集解》引司马彪曰:“犀首,魏官名,今虎牙将军。”犀首当是武职。
公孙衍于秦惠文王五年(公元前333年)在秦,为大良造,后居魏。楚使者陈轸,也是一个纵横家,他过魏,献计于衍。
他说“魏相田需约诸侯纵亲,楚王疑而未信。如果您请于魏王,说您与燕赵之王有交情,多次有使者来邀请相见。魏王如答应了您,给您车子,你也不必多要,有三十辆乘就可以了。您把车子陈列在庭中,公开宣称,要到燕国和赵国去。”公孙衍照办了,燕赵之王派使者迎公孙衍到他们的国中,楚王听说,大怒,以为田需欺负他,就全不听从田需的话了。
齐国听说公孙衍要到燕赵去,也派人以国事相托。于是,公孙衍行三国相事,有了相当大的权力。
公孙衍主张合纵,张仪宣扬连横。他们在政治上和私人关系上都是对手。公元前322年(秦惠文王更元三年),张仪相魏。公孙衍设法取得韩国当权的支持,破坏了张仪联合秦魏的政策。
公元前319年,张仪被迫去魏,公孙衍代张仪为魏相。公元前318年,魏、赵、韩、燕、楚合纵攻秦。这次进攻,没有取胜,军至函谷关而还。但这次进攻,还是一次有名的对秦的进攻。
西戎义渠跟魏有往来。有一次,义渠君朝魏。公孙衍就趁这个机会,劝告义渠君加强对秦的警惕。
他说,如中原无事,秦就要对你们烧杀掠夺;如果中原有事,秦将轻使重币去同你们交好。后来,五国攻秦。恰巧这个时候,秦以文绣千纯,美女百人,遗义渠君。义渠君***群臣议论这件事。义渠君说,这就是公孙衍当年所说的那话了。于是起兵袭秦,大败秦人。
《史记》称公孙衍于张仪死后,“入相秦,尝佩五国相印,为约长”。
此所谓五国约长,似即指公元前318年五国攻秦之事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徐乐名字解说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徐乐名字解说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